沙区“好体育人”丨陈勇:让爱好者“打上球”、“打好球”

发表时间:2016-08-02 12:48

  每天,等打乒乓球的会员全部离开,陈勇才可以在稍微休息一下后,继续把球场的球拍、乒乓球一个个收好,拖完地后再下班回家。作为区乒乓球协会会长,今年已经45岁的陈勇,从事乒乓球相关工作已经10多年,他见证了区乒乓球协会成长壮大的整个过程。“希望能让每个乒乓球爱好者都有打球的场地,然后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提高水平。”陈勇说。

“打球后身体变好了”

  大学期间,陈勇在重庆大学学习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那时,乒乓球仅仅是他与同学课余生活中的一部分。“下课后三五成群的去打球是很正常的,也就是那时候,开始渐渐喜欢上了这项运动。”陈勇回忆。

 

  毕业后,陈勇做的是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不多久,脖子、腰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一些病痛,最终导致了他的离职。都说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于是陈勇利用在家休息的那段时间重新拿起大学期间的球拍,重新开始打乒乓球。这一打,就是十多年,乒乓球也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打球过程中,身体越来越好,朋友也越来越多,自己也变得乐观开朗了许多。”陈勇说。

 

为群众建训练基地

  目前,区乒乓球协会共有会员1000多人,有在校学生、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工人……尽管社会身份有所不同,但到了球场上,大家都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今年79岁的蒋正义是重庆大学的退休老师,见证了陈勇如何一步步与广大乒乓球爱好者建立友谊,把协会办得越来越红火。“协会成立前,大家都在重大A区的乒乓球场打球,那时候固定打球的大概有二三十人,也是协会最初的会员。”蒋正义告诉记者,“陈勇球打得好,也很热心,初学者有需要他都愿意去教一下,也带动大家一起互帮互助,协会会员也越来越多。”

 

  “有些会员来自西部街镇,他们表示到协会训练基地打球很不方便,我们就考虑多建一些场地,把训练工作推到基层去,让大家都有打球的场地。”陈勇告诉记者,现在乒乓球协会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广乒乓球,打造基层训练基地,定期服务进村(社区)免费提供指导,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打上球”、“打好球”。目前,区乒乓球协会已有天骄年华等7个分会,并设置了专门的训练场地。

 

用“热爱”做好乒乓球

  陈勇一直把“热爱”二字挂在嘴边,在他看来,能干好乒乓球工作的人,必须具有这种特质。“首先要是一个无私的人,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分给他人。其次,要保持乐观,能用自己的情绪不断鼓励他人坚持和进步。最后,还得是打心眼儿里热爱这项运动,才能为它倾注所有。”陈勇认为。

 

  虽然已经45岁,但陈勇的劲头一点不输20多岁的年轻人。哪张球台缺人,他都愿意登场,一边当陪练,一边指导技术。“好球”、“这球可以拉一个对角”、“不要着急进攻,注意力度”……球场上不时传来陈勇的喊声。“今后还是要坚持把乒乓球推广工作搞下去,服务群众,为乒乓球爱好者搭建良好平台,带动更多爱好者参与进来。”陈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