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体育企业纷纷入渝 九大健身项目未来可刷医保健身“一卡通”
发表时间:2016-09-02 14:00今日,重庆市体育产业工作推进会举行。
16日,重庆市体育产业工作推进会在渝举行,除了市民关注的医保健身“一卡通”的进展,重庆体育产业还有哪些动向和新举措,看看就知道了。
好消息 九大类体育项目纳入“一卡通”系统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指出,重庆将借鉴江苏等省市做法,试行医保健身“一卡通”制度,允许职工将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余额用于体育健身,以此来释放潜在的体育消费需求。
据了解,目前全市体育健身场馆的协议申报和医保服务联网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常见的羽毛球、网球、游泳、乒乓球、篮球、足球、跆拳道、台球、健身房等九大类体育健身项目,已经纳入全市医保管理信息系统。
记者了解到,未来医保建身卡进行体育健身消费的时候,未签署协议的体育健身场馆和未纳入范围的体育健身项目不纳入医保支付;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体育健身项目的价格,不高于现金购买的价格;医保卡不能支付食品、衣物、健身器械等健身项目外的物品或保健、按摩等费用,更不能套取个人账户现金。
新动向 大型体育企业纷纷入渝
随着重庆体育产业的发展,吸引到社会资金纷纷投资体育产业,建立了一大批足球场、羽毛球场、健身俱乐部、漂流、室内滑冰、滑雪等体育产业项目,引进际华、万达、力勤、铭泰、尚游等大型体育企业落户到重庆。
据了解,目前沙坪坝、两江新区、南川、长寿等区县已经引进或布局了规模上亿元的体育产业项目,部分区县还设立了地方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引导资金。其中,南川区引进北京力勤集团,投资150亿元打造以汽车文化、赛车旅游为核心的大型体育旅游基地;两江新区引入际华集团,投资20多亿元打造室内滑雪、冲浪、风动跳伞等极限运动;世界铁人三项赛落户沙坪坝区,这些都将为重庆市民的体育健身提供新去处。
按照规划,到2020年,重庆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00亿元,集聚一批品牌赛事、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逐步形成市场机制更加完善、消费需求愈发旺盛、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体育示范项目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
新举措 推进体育场馆运营改革试点
2016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文件确定江苏省、浙江省、重庆市三个省市开展全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试点工作。重庆在体育场馆管理体制、运营模式、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为全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提供借鉴。
接下来,重庆也将进一步推进体育场馆运营改革试点。除了制定出台重庆市体育场馆服务标准,开展区县场馆运营管理绩效评价外,还将依托重庆市体育场馆协会平台,整合全市体育场馆资源,加强场馆交流和合作。
与此同时,重庆也完善了体育场馆开放保障机制,继续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让更多群众共享体育场馆惠民政策成果。